修行”的“不传之秘”,老子用六个“密文”写在《道德真经》中

2021-12-06 11:57:22 查看评论

“修行”的“不传之秘”,老子用六个“密文”写在《道德真经》中

 

华传统文化的本质,是“修行”文化,儒、释、道都是“修行”文化。虽然,现代中国人受西方文明的影响,习惯用“哲学”的框架来认识儒、释、道,但是,不管现代中国人用什么框架、视角来看儒、释、道,都不会改变儒、释、道“修行”文化的本质。

我们如果能用一个更广泛的视角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,整个中华传统生活方式,都是“修行”文化,比如:中医、武功、各种技能,都包含有“修行”的内容,而且是让人登上技能巅峰的核心内容。

庄子·养生主庖丁解牛讲的就是这种“修行”文化:“以神遇而不以目视,官知止而神欲行。”庖丁用现在的眼光看,是个连案板师傅都算不上的低层工种,都有TA的“修行”文化,可见“修行”文化曾经在中华大地上的普及。

我们如果再用一种更深远的视线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,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所开创的中华源头文化,就是一种“修行”文化。老子、孔子所传承的都是黄帝所开创的“修行”文化,详细内容,有兴趣的网友可以阅读心智玩家的专栏《Get高端思考》第四篇文章。

说到“修行”文化,就必须谈到“修行”文化中的“不传之秘”

“修行”训练不是“技能”训练。“技能”训练只要把“技能”的基本动作都学会了,“技能”也就学会了。而“修行”则不同,修行者必须学会“修行”中的“不传之秘”,才能真正学会“修行”,否则,修行者一辈子都可能入不了“修行”的门。

那么,“修行”的“不传之秘”是什么呢?

“修行”中的“不传之秘”,不是师父藏着、掖着,不肯传授给徒弟,而是师父费尽口舌,想尽办法都很难把“修行”的“不传之秘”传授给弟子,换言之,“修行”的“不传之秘”,是无法用语言与常规的文字进行传授、交流的。

这种难传授的情景,我们可以从孔子与释迦牟尼佛教弟子时的困难情景看到。孔子难到再也不想和弟子讲话,想用“身教”来教弟子。而释迦牟尼佛则在示寂前,告诉弟子,他离世之后,要以“戒”为师,而不是以他讲过的“经”为师,更是告诉弟子,谁说他传过佛法,谁就是在诽谤佛。

相信很多人都不理解,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传佛法就是在诽谤佛?那是因为真正的佛法是“不传之秘”,用常规的语言文字是无法表达的。金刚经中非常著名的句式“A,非A,假名A”,讲的就是这种情况,在讲“不传之秘”的时候,所有的常规语言、文字,对于未入门的人来讲,都是“非A”、“假名A”。所以,释迦摩尼佛用常规的古印度地方土语讲的,并不是佛法,而是引导弟子去领悟佛法的启迪。

孔子、释迦牟尼佛属于“讲不出‘不传之秘’”的情况,而老子却能把“修行”的“不传之秘”清清楚楚地写出来、画出来,但是,老子写出来的“不传之秘”又没有人能看懂。

因为老子写“不传之秘”所用的文字,不是常规的文字,而是来自黄帝时代所创造的“源头甲骨文”。源头甲骨文”到了老子的时代,就是周天子“密文”,成了周天子文化王权的象征,基本上就没有几个人能掌握。在诸侯国中,更是神话一般的传说。

 

  学易咨询:13426331131(同微信)

 

 

 
 
 

 


标签: